从美容观点看面部容貌,其颊部形状应不要过于饱满,呈轻度的低凹。颊部四周的轮廓结构可以清楚辨认,腮腺和咬肌的前缘为其后界,鼻唇沟的后缘为其前界,突起的颧突和颧弓是其上界,轮廓清晰的下颌骨体缘和下颌角是颊部的下界。目前,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颊部美容。最近,有关学者的研究认为,颊部形状很大程度上与颊脂肪垫(Buccalfat Pad,BFP)的组成和位置有关,手术去除部分颊脂肪垫,可以达到改善面颊部容貌的目的。
一.颊脂肪垫的临床解剖
Heister最早认识颊部结构的存在,但认为是一种腺体组织,真正对其进行解剖描述的是Bichat(1802年)。颊脂肪垫(或称颊脂体)是位于颊肌层部浅面,充填于面侧部多个间隙的脂肪组织块。整个颊脂体表面包裹一层薄而透明的完整包膜,与周围组织连接较为疏松,并且通过少数菲薄的纤维束与周围的骨膜或肌膜连接固定。
二. 颊脂肪切除术
较常见的就诊原因是自觉颊部丰满,圆脸,局部轮廓和周围的界限不清,呈现“孩童样”面容。
术前检查
检查时用手捏住颊部皮肤,让病人用力咬紧牙关,从而鉴别局部饱满是由于皮下脂肪过多还是颊脂肪垫充盈。有作者将这种颊脂肪垫饱满的改变称之为先天性颊脂肪代谢障碍(congenital buccallipodystrophy)。
三.与颊脂肪垫有关的其它问题
1.Ranke发现严重消瘦的病人的颊脂肪垫并不减少。
2.婴儿期的颊脂肪垫比较发达,推测可能与吸吮功能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其作用和在面部的相对体积都将减小。
3.颊脂肪垫外疝 Matarasso称之为颊脂肪垫假性疝(pseu—doherniation of the buccal fat pad),他报告7例均为女性,其中5例有局部的外伤病史,所有病人都诉说在面颊部的一侧或两侧,近下领部位出现一个界限请楚,核桃样大小的肿物。触诊可以发现肿块质软,无压痛,挤压时可见肿物突入上方而缩小,甚至暂时消失。用小于4mm间隔的磁共振扫描可以确定该肿物为异位的颊脂肪垫,手术方法同颊脂肪切除术,将疝出的脂肪复位后经口腔切除,切除术后即让病人取坐位或立位观察矫正的满意程度。
也有作者认为,颊脂肪垫外疝,只是颊脂肪分布的一种解剖类型。
4.也可能因为钝性或穿刺性的口腔创伤,颊脂肪突破包膜疮出到口腔内,这在婴幼儿尤为多见,还有外伤后颊脂肪垫疝入上颌窦的报道。
5.任何源于或者移转至颊间隙的其它病变,也会造成面颊的形态异常,如脂肪瘤,血管瘤,腮腺导管扩张,淋巴腺病或脓肿等。在进行间隙内肿物切除时,应注意追踪病变沿翼内间隙和颈下间隙生长的可能性,如不作彻底切除持有多次复发的可能。经口腔内切除有困难者,可选用口腔外切口,掀起耳前皮瓣,折断颧弓进行深部探查。
6.也有作者利用颊脂肪垫作为充填物,作游离或带蒂移转用于局部的修复手术。
(长按复制添加微信:yanzi20615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