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退

下颌角肥大有三个成因

亦风 2011-09-15 14:48

下颌角肥大有三个成因

  脸型好不好看?下颌角肥大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颌角位于面部下外侧,构成面部下1/3轮廓的主要框架结构。其位置及形态具有明显的性别体征,下颌角肥大让人感觉有男性气概,故男性以国字型脸为美,而女性以卵圆形面型为美。男性的下颌角过于肥大,形成梯形脸,影响美观;女性的下颌角过于肥大,则形成方形脸或梯形脸,让人感觉不温柔,缺乏女性魅力。那如何瘦脸,塑造完美脸型呢?

  随着人们对自身审美要求的提高,要求矫治下 颌角肥大的患者越来越多,故下颌角肥大矫正术也成为临床上常用的手术方式。平常我们熟悉的面部美容手术,如重睑术、隆鼻术、酒窝成形术、除皱术等,这些手术都只能使面部局部改观,要想根本改变容貌唯有采用颌古骨整形手术。这种手术根据对颌骨进行部分或全部移动,重建和谐颌骨、牙齿及其周围组织比例关系,从而塑造容貌美!

  颌骨整形手术要求是十分严格、精确的。对手术方式,截骨部位,骨段移动的方位和距离,咬合关系的确定等需要做一系列的预测分析及模拟手术才能确保手术成功。在手术前要先拍头颅侧位定位X线片,在该X线片上测量头颅、颌骨结构,牙颌关系及面部软组织情况,预测手术中需要移动的颊骨部位,移动距离和方向,以及预测手术后面型改变。而且还可以根据患者具体要求做出相应的修改。手术采用口腔内切口,避免面部遗留疤痕。

  下颌角肥大形成的原因下颌角肥大一般以双侧为多,单侧的也不少见。下颌角肥大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往往与青少年身体发育期过多吃零食,嚼口香糖有关,也可能由于夜间磨牙引起。这些都使提颌肌群(咬肌、翼内肌等)过度锻炼,刺激下颌角区的肌肉和骨骼发育,最终外观呈现“方脸畸形”。

  所以可认为,下颌角肥大的成因有三个:

  1 下颌角部的骨性肥大

  2 咬肌的过度发育凸出于两侧腮部。具体到每个患者,两部分病因所引起的影响可能不一样,骨性为主或肌性为主都有可能。但从临床经验上看,两者往往同时伴发。

  3 也有一部分患者是由于遗传引起,追溯到其父母或亲属往往也有下颌角肥大。

  1986年,南斯拉夫学者Roncevic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了遗传因素造成下颌角肥大或良性咬肌肥大理论。他不同意“工作性肥大”的理论。认为在下颌角肥大 或良性咬颌关系紊乱者,但不能认为咬颌关系紊乱就是下颌角肥大或良性咬肌肥大诱因。紊乱可能是原发性的,也可能是继发性的,因为众多的咬颌关系紊乱是患者并没有发生下颌角肥大或良性咬肌肥大。另外,对下颌角肥大或良性咬肌肥大患者手术切除的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都是正常横纹肌,并没有发现肌纤维肥大。

  基于上述原因,Roncevic认为,良性咬肌肥大很可能是一种先天性、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由于下颌角肥大而引起的肌肉“畸形”,而对大部分“方形脸”或下颌角区域的增大变厚诊断为下颌角肥大更为合理。这一理论普遍被东方学者所接受。

  对下颌角肥大合并嚼肌肥大的患者,以前多在下颌角手术的同时切除部分嚼肌。手术后常常出现不对称,硬结等并发症。采用下颌角一次性弧形截骨术,截取下颌角后,半年内肥大的嚼肌可自行萎缩,不需处理.术后半年咬肌不再有变化。 我们认为无需切除咬肌即可达到缩小咬肌目的。下颌角截骨术后咬肌形态及功能变化;在术后半年咬肌平均厚度变薄,术后半年趋于稳定,咬肌平均厚度无变化。本组病例3-6月随访肌肉柔软,避免了不对称、硬结等并发症发生。

  有学者认为口内下颌角暴露不清楚而不易准确截骨可行微小切口行下颌角肥大矫正术。但是采用口内入路下颌角一次性弧形截骨术没有口外瘢痕,患者易接受。并且从口内入路不容易伤及面神经下颌缘支。Adams首先报道通过口外切口切除肥大的下颌角及咬肌。Converse就介绍了完全通过口内切口的手术方法。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口外径路的手术在60年代中期均已被淘汰,随后在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也不再采用,目前得到广泛应用。由于口内手术区域狭小,解剖关系复杂,位置深,显露困难,对术者要求高,否则易出现严重并发症。

  既往大多数截骨方法均为下颌角的直线形切除,常常遗留下颌骨下沿角性突起,即 "第二下颌角"。我们采用下颌角一次性弧形截骨术了克服这一缺点并获得一自然弧度的下颌角外形,不仅简化了手术操作且更适用于亚洲人,特别是国人对下颌角部形态的审美要求。

TAG:

(长按复制添加微信:yanzi20615了解更多)

+ 微信
X

整形专家助理微信:燕子

↓复制下面微信号添加↓

yanzi20615

点击打开微信